JeanTse

要用真正的艺术,打败开枪的人

好想爱这个世界啊 - 华晨宇

根据自己久病成良医的心得,破除中国大众认知中,对抑郁症的某些误解与刻板印象。

1、抑郁症不是灾难,而是疾病。

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抑郁症的存在,并充满善意地希望能帮助到身边存在抑郁倾向的亲友,且愿意为之付出努力。

不过,这种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”的爱心与温暖,却可能使得病人和家属双方都将对抗抑郁症当做了一场救灾。

灾难总有尽头,守得云开见天日,而后在热心亲友的经济和精神援助下,哪怕再艰难也能一步步重建家园,更能亡羊补牢地筑起堤坝避免重蹈覆辙。

但疾病却没有尽头。

俗话说“救急不救穷”、“久病床前无孝子”。任何慢性疾病足以拖垮一个家庭。患病的程度有深有浅,但在确诊之前,没人敢将希望寄托在顺遂病愈的概率之上。

抑郁症同样是存在致死率的慢性疾病,同样需要病人及其家属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。

2、心脏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 VS 抑郁症

就拿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来做对比吧,抑郁症其实和它们没有本质区别。

它们有的是先天,有的是后天;有的只是身体机能一时失调,有的却是器官功能彻底丧失。没有哪种慢性疾病仅有单一模式,每个病例的情况都不同,否则医生也没必要搞什么会诊,让大家吃同一种药不就完事儿?

所以,我们也都很习惯有的病人能“痊愈”,有的病人将终生与该疾病为伍;也习惯了在手术前签下细致入微的免责条款,这全都是病情因人而异的体现。

比如我的母亲目前就需要持续监测血糖血压,并终生服降压药和降血糖药。不过她的病因主要是年龄增长所以并不严重,坚持吃药+控制饮食即可,无需注射胰岛素。但有不少原发性糖尿病人则必须每天注射胰岛素。

没人认为坚持服药+控制饮食+注射胰岛素有多么可悲,因为患病本就代表了不幸,我们甚至该庆幸现代医学的发展给予了患者生路。上述三种治疗措施虽然难免伴随痛苦,但其带给病人的是希望和安全感,绝非负担。

类比抑郁症,近些年欧美逐渐总结了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案,开发出了疗效和使用范围均较以往大幅提升的特效药,和更为客观更具操作性的心理辅导流程。尽管中国的精神病学科相对落后,国外新药还来不及上市,有经验的专科医生更是仅就职于少数大城市,但是至少是明确的希望。

所以,病人的亲友在千辛万苦反复求医,终于碰到靠谱的医生并获得了对症有效的治疗方案后,首先应当如释重负,因为在目前的中国,这样的幸运概率其实极小。同时又必须坦然地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。

3、总结:战略上重视它,战术上鄙视它。

战略上重视它——必须清晰的意识到,复发、并发症、药物副作用,乃至终生治疗都是有可能发生的,并且一定会花费巨额金钱。说白了治疗任何慢性病,钱都是最关键因素,每多花一分钱你所享受的治疗就能高档上一分。

战术上鄙视它——慢性病≠绝症,最糟糕无非是一辈子吃药+定期心理治疗罢了(心理治疗的地位仅等同于针对肉体疾病的健身或理疗,绝不可代替医生处方治疗),那么多高血压糖尿病甚至艾滋病患者,只要严格遵医嘱,其寿命和生活质量并未大幅下降。甚至是癌症或器官移植的幸存者,其术后生存年限也随着医学的高速发展而不断延长。

4、亲友≠医生。

我从大学阶段初次确诊抑郁症到现在已有将近15年。所谓久病成良医,至少在如何看待抑郁症的心态方面,我自认理解得比较客观科学。

但在我的亲人同样出现疑似抑郁倾向时(有家族遗传史的患病概率会很高,只不过以往中国人没有总结过这是一种病),我绝不敢给她出任何主意。

我所做的除了尽量安抚其心情外,唯一一件事就是绞尽脑汁诱哄她去看医生。

毕竟我自己就认识靠谱的医生,且有幸居住在发达的上海,家人又都有医保,所以只要能把对方送到医生面前,就再无后顾之忧。

对方到底是不是抑郁症?如果是的话是否需要吃药?具体该吃哪种药?是否有必要辅以心理咨询?是该暂时脱离既往人际圈(休假)还是要维持正常生活步调?……

以上种种问题都不该由我来回答。

在安抚对方的心情时,既要避免无意中给予对方诱导性的定论(比如:“放心,你真的没那么严重,我当时连门都不敢出” 或 “不能因为你聊天发泄后一时轻松了就以为没事,一定要找医生开药,千万不能任性不肯吃药啊!”);又要避免被对方的思路带偏,因为如果真的是抑郁或焦虑发作,那么病人在当时的心境下是无法做出理性判断的。简而言之就是他说好不一定是真好,他说不好也不一定真就遭到那种程度。

你能做的就是始终保持客观。情感上尽可与之共鸣从而有效安抚/疏导其极端情绪,但理性上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无能为力,帮助对方唯一的做法就是想办法将其带到医生面前。

这个过程中病人既有可能做出各种偏离正常逻辑的言行,抗拒去医院;也有可能疑神疑鬼或抱有过度期待,从而否认医生的诊断。

最可怕的是病人告知你以及告知医生的种种对自身病情的描述,通常都经过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思路加工,但这又不能算是撒谎和演戏,因为他自己也是发自内心如此认为。

所以,一旦你的理性被对方的倾诉给绕了进去,你就很可能产生错误的判断。

这种时候,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医生才能透过表象看清本质。

5、社会大众对抑郁症患者的关注与包容有利有弊。

有利的方面自然是能为患者创造更宽容的人际空间。

弊端,则是助长了人类潜意识中那种“我有所付出,总能收到回报”的平等交换的错觉。

可疾病并不平等。

就好像那些拖垮整个家庭的慢性病与绝症,也许在你以为疗程结束效果颇佳时,病情却毫无缘由的急转直下,使得你之前的长期照料与金钱皆付诸东流。

抑郁症同样如此。它并非是你多多给予患者关爱和宽容就能收到正面反馈的情绪波动,它是客观存在的疾病。

就好像心脏并不会因为你天天宅在家里休息不剧烈运动就痊愈,糖尿病也不会因为你严格控制饮食并加强锻炼就分泌出胰岛素,尿毒症更不会因为你砸锅卖铁坚持透析而停止恶化。

抑郁症的亲友哪怕坚持再长时间的关爱与宽容,患者也有可能毫无征兆的突然复发。倘若亲友因一时好转而放松了心神,没能及时察觉,就可能酿成悲剧。

亲友出于关爱而分担了患者的部分精神压力,这固然能帮助患者疏导情绪,但因为亲友是健康人,面对相同的情绪和精神压力,其得出的结论通常与患者大相迳庭,但双方又很难意识到这种分歧(更大的可能是病人能意识到而亲友意识不到,病人却丧失正常沟通能力),于是具备更多行为能力的亲友会在有意无意中做出某些(在医生看来)不恰当的应对措施。

说的直白点,就是大概率好心帮倒忙………

当然肯帮忙总比不帮忙好,只是很多时候无人帮助,患者的情绪在压抑中反而不会那么快速被激发,从而拥有更长时间的缓冲余地。而一旦有身边亲密的人好心帮了倒忙,反倒容易成为病情爆发的导火索。

所以,还是前文我所提到的唯一建议:避免任何对患者行为与精神的诱导,哪怕是用骗用强,也要将患者带到靠谱的医生(如果第1个医生不靠谱就去找第2个第3个……慢性疾病求医通常都不可能只看一次就稳定,往往是天南海北找遍专家教授。初期的尝试甚至误诊都再正常不过)面前去。

===========

最后再来划个重点:

牢记你只是病人家属,而非医生护士理疗师。

治病的事交给医生,亲友能做的只有出钱与坚持。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JeanTse | Powered by LOFTER